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思政教育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点亮理想的灯

发布日期:2017-06-05

    “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用诗一样的、极具感召力的语言,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神圣的使命和伟大的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目标。如何才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怎样才能为学生照亮前行的路?
    一是要距学生近些、近些、再近些。贴近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信息的清晰度直接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离学生太远,就无法直接获得有关学生的第一手信息、全面的信息。空间距离太远,还会直接导致与学生情感的疏远。现在有的领导、党务人员和学生的距离有些远。不少学生读了几年大学,都不知道校长、书记长得什么样。领导们往往“开学典礼露个面”“表彰大会颁个奖”“毕业仪式讲个话”,平时很少到学生中去,更别说和学生打成一片了。当然这个“近”还不仅仅指空间的距离,更有心理的距离。要尽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二是要和学生亲些、亲些、再亲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与沟通必不可少的条件。做人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情感上的一致与和谐。以情待生、以情感生、以情动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宝。只有共情,才能共鸣、才能共振。只要带着感情去做学生的工作,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能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现在一些高校管理机关的有些人和学生打交道时也是端着架子、板着脸子,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你不把学生当亲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与学生熟些、熟些、再熟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心理、性格、特点、行为等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全面把握。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谋划方法、确定对策的基础。对大学生的情况越熟悉、越了解,我们的工作就越有针对性、越具可行性。扪心自问,我们究竟对学生了解多少?什么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话语体系、他们的崇拜追求到底是什么?如果对学生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两个舆论场,不可能画成一个同心圆,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如今瞬息万变,学生中随时都会出现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因此,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
    四是对学生好些、好些、再好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教育就是服务、引导依靠服务的理念。寓教育、引导于服务之中,应该成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有效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些人的眼里,学生就是被教育者。事实上,他们有许多我们所不具备的优势、优点。尊重每一位学生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态度。为学生服务要从点滴做起,特别要着力解决好学生面临的生活、学习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酿成重大负面舆情、引爆校园危机的导火索,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五是要比学生高些、高些、再高些。学生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老师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信息获取上,他们比老师快捷。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媒体的使用和掌握上,他们比老师娴熟。面对今天的学生,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硬方法不能用,软方法不敢用。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比学生站位更高、能力水平更高,才能让学生看得起,才能让学生从心里信服,才能使学生愿意跟着我们前行。
    六是要较学生强些、强些、再强些。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自己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只有我们切实做到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特别是学校领导和党政团干部,更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确保一直走在学生的前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