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助管理 >> 正文
资助管理

敲家门 扣心门 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 软件工程学院暑期家访在行动

发布日期:2023-07-21

  家访有温情,教育有温度。为进一步联结家校感情纽带,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持续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桥梁、筑牢教育初心、凝聚育人合力,软件工程学院充分利用暑期时间,由院领导带队,组织学院教师及辅导员骨干力量分别赶赴全省各地深入开展了暑期家访实践活动,真正将对学生的关心关爱送到家。

  榜样领航,点亮成长灯塔

  6月27日,由院长王敏、党总支书记郝锐带队,党政办、学工办负责人一行前往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2023届毕业生蔡敏敏的家中。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们与蔡敏敏的妈妈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生活、成长情况,向其反馈了学生在校的表现,倾听了家长对学校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蔡妈妈对学院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她说,孩子第一次成长是在2020年的寒假,刚上大学的她执意要报名参加志愿者,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她的老师们在抗疫期间不辞辛苦,始终奋战在社区志愿一线。这种精神激发了蔡敏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蔡敏敏始终保持热情开朗的心,学习刻苦,成绩有益,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专升本考试中成功考取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谈及孩子,蔡妈妈倍感骄傲,她把孩子的优异表现归结于老师们的榜样力量,认真负责,言传身教。同时,她也为老师分享她的育人体会,科学耐心、积极引导、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家庭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家校联动,共同发挥榜样力量,真正形成“同心、同力、同向”的育人合力。

  精准帮扶,心系困难学子

  6月27日,副院长赵海波、辅导员高苗苗、孟广娟前往黄冈麻城市,专程看望两位家庭困难学生。曾勇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和弟弟一直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不幸的是,读高中的弟弟因病住院,曾勇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奶奶和弟弟的重任。赵海波一行来到医院,看望了曾勇住院的弟弟,与曾勇的奶奶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家庭现状、主要困难和受助需求等情况,询问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主要打算,鼓励曾勇要敢于面对生活的困难,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家庭状况,感恩父母,回报社会。蒋静同样是一位困难学生,在校期间是一位开朗能干的班干部。在蒋静家中,赵海波一行见到了蒋静生病的父亲,并与他深入交谈。从蒋静父亲那里得知,因父亲身体原因蒋静高三一年都在家照顾生病的父亲,家中现唯一的收入来源是母亲在餐馆打工,父亲今后只能长期在家休养,在整个家访中,蒋静跟家长常常眼中含着泪水,老师们也耐心的为他们讲解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国家的资助政策,勉励蒋静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以自强、自理、自勉、自信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离开后,蒋静告诉辅导员老师她很害怕父亲会突然再一次病倒,她也在很努力的提高自我。7月,在学院领导的推荐下,蒋静在武汉餐饮做暑期兼职为家里减轻负担。教育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通过与学生和家长面对面交谈,把对学生的关爱植根于日常,让帮扶工作更加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

  调研搭桥,铺路教学育人

  黄冈市黄梅县濯港镇余显村,距离武汉约180公里路程,从村到镇再到另一个城市的校园,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余旭走了十几年,这是一个学子的求学路。专任教师曾辉利用暑假时间踏上了这条家访的路,用他的话说,“学生每次踏上这条路时都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家长每回送到村口又都怀着一种怎样的期许?我想去看看。”在学生家中,曾辉老师与余旭的家长拉起了家常,从余旭的爷爷口中得知,他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中,在江浙工地务工。问及家中供养孩子读书是否困难,爷爷却说早几年难些,现在姐姐已毕业工作,一切都好了很多。聊到家里新房敞亮,道路平整,爷爷不住点头,颇为自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孙子能够成长成才,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但只有走进这个家庭才能体会到这个希望的炙热和沉重。曾辉老师在了解情况后详细的介绍了学院的教学情况,耐心解答家长关心的学生在校表现、专业前景等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业规划,听取学生及家长对于教学工作、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配备等方面的的看法,并鼓励学生用心学好专业知识,未雨绸缪,提前熟悉专业相关的技术工作,为未来做好准备。曾辉老师的到访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注和关爱,拉近老师与家长间的情感距离,也为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浇花浇叶浇根,育人育心育魂。通过家访活动,党员教师零距离接触学生家庭和生长环境,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学习表现情况,家校协同联动双向互促,聚焦关爱成长、传递温暖,进一步延伸拓展“家校互动”的思政育人体系,增进家校互联互通,切实增强育人合力、提升育人实效。

责任编辑:毕小艳

审核:谢萍